12月22日,天氣晴朗,石嘴山市惠農區攝影家陳小組帶著記者來追蹤灰鶴。從市區出發,驅車一路向北,大概行駛30公里,就來到黃河邊的一片濕地。
“快看,這里有兩只灰鶴。”坐在前排的陳小組,立馬示意司機停車。順著陳小組手指方向,轉頭望去,果然有兩只灰鶴正高昂著脖子悠閑踱步。一行人都發出了驚嘆:“原來這就是灰鶴,第一次親眼看到……”
再往里走,遠處數百只灰鶴突然成群起飛,場面頗為壯觀。“就是這里了!”陳小組語氣興奮,找了一片空地,便從汽車后備廂拿出全套裝備:兩個長焦鏡頭,一架無人機,一個支架。安裝好鏡頭后,陳小組向遠處的田埂走去,走到合適的距離,半跪在地上,連著“咔嚓”幾聲。再一轉眼,陳小組又跳到了一個溝渠里,精準定位,按下快門。他一邊熟練地找尋灰鶴的蹤影,一邊示意記者匍匐前進。
“要想拍到灰鶴,首先要‘聽’,聽灰鶴的叫聲,判斷方位在哪里,距離多遠;然后想辦法繞道接近,盡量彎著身子,動作不要太大。”拍攝間隙,陳小組向記者傳授他的拍攝“秘笈”。此時,野外溫度已降至零下十幾度,手伸出來一會兒就被凍得僵硬。
“灰鶴全身都是灰色的,頭頂有一塊‘丹頂’,有著比一般鳥兒更高大的身影,體態優雅高貴,第一次看到它們,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今年是陳小組拍灰鶴的第七年,每次見到灰鶴,他還是像第一次那樣興奮激動。
2017年,熱愛攝影的陳小組偶然在惠農區揚水管理所東北角靠近黃河濕地的地方,發現了20多只灰鶴在草地沼澤覓食,由此產生拍攝的沖動。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這個愛好。“每當拍出滿意的照片,就很有成就感,黃河大橋方圓200平方公里我都走遍了。”陳小組說。
為了拍攝灰鶴,陳小組天不亮就得起床,趕清晨7時到達拍攝地。“每天清晨6點到8點是灰鶴最興奮的時候,相對比較好找,而且迎著朝霞,畫面也特別漂亮。”每年灰鶴越冬的季節,陳小組不放過一個好天氣。
他時常穿一身迷彩服,在黃河岸邊轉上兩趟,有時一拍就是一整天。
7年里,陳小組北從惠農區黃河大橋南側灘涂,南到平羅縣天河灣國家濕地公園,70公里長的距離,他都跑遍了。黃河兩岸所有的土地、湖泊、蘆葦叢、沼澤地和農田,周而復始走過的路近30萬公里,拍到了灰鶴圖片及其視頻35萬張(條),掌握了灰鶴在石嘴山黃河流域越冬棲息的第一手資料,為寧夏有關部門研究灰鶴留下了科學依據。
灰鶴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世界有75萬只。每年9月底到10月初,灰鶴就會歷經千辛萬苦從西伯利亞遷飛到石嘴山惠農區黃河流域越冬棲息。從最初觀測到的幾十只到現在的數千只,陳小組見證了灰鶴種群的壯大。
為了保護灰鶴等野生鳥類,惠農區在禮和鄉一帶還成立了愛鳥志愿服務隊,冬天糧食收完,志愿者們在灰鶴常出沒的地方撒上玉米粒,確保它們過冬有食物吃。
好生態留下了“老朋友”,也請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都知道要保護好灰鶴,而灰鶴好像也知道人類在保護它們,膽子比以前大了不少。”陳小組說,現在的黃河濕地,不僅是灰鶴的家園,白枕鶴、蓑羽鶴、白琵鷺、天鵝、赤麻鴨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來這里“安家落戶”。(寧夏日報記者 張敏 文/圖/視頻)